曹操从英雄变成花脸奸臣的原因是什么?

建安十三年(208年)他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退回北方,同蜀、吴成鼎足之势。曹操还在北方屯田并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曹操用人唯贤,打破了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人才,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势力。他还是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篇激昂慷慨、悲壮苍凉,深受后人喜爱。

曹操死后的几百年里,他的形象总的来说是不错的。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称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西晋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称曹操"建元功于九有,故举世之所推"。直至宋代之前,曹操的形象仍然是比较高大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吊魏太祖文》中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当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德代"。在这几百年里,虽然也出现了贬低曹操的种种评价,但倒也不是主流的评价。可以说直至唐代末年,曹操无论是在封建统治阶层还是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基本上属于一个正面人物。

曹操形象的根本性的转变出现在宋代。苏轼《东坡志林》就提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即快。"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曹操的形象在广大百姓的心中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理学家朱熹对曹操进行攻击:"只有先主名分正,曹操自是贼"(《资治通鉴纲目》)。陆游诗中也有"帮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的句子。再到后来又逐渐出现了丑化曹操的剧目,这一点在元代的杂剧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元代民间艺人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中对于曹操的丑化,则更加说明曹操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已经被大大贬低。罗贯中最后来了个集大成,他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的塑造,更是令曹操的奸臣形象活灵活现,深入人心。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民族矛盾引起的。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有了"还我河山"的愿望。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作品的出现。而当时的作家又以当时最为流行的三国故事作为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把刘备诸葛亮蜀汉政权当做自己的民族英雄来怀念,而把董卓、曹操之流看成是残暴的统治者而仇恨,加上在历史上曹操也的确有过类似的劣迹,因此,曹操也终于由一个有本事的人、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花脸奸臣了。

其实在群雄并起,诸侯割据的三国时代,为了达到各自的政治目的,像刘备孙权之流又何尝不是像曹操一样置民众之生死于不顾?被后世尊为正统刘备,不也是曾经"在广陵,饥饿困q,吏士大小自相啖食"(见《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吗?孙氏父子三人,为了达到其逐鹿天下的目标,不也四处征讨,杀人无数吗?袁术袁绍、刘焉之流,又哪里让人民享受什么好日子,但唯独曹操为千夫所指,岂不怪哉?

曹操曾经写出诸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来表达他对乱世的忧心和对民众苦难的悲悯,这不正说明他对于太平生活的一种渴望吗?当时的历史背景,正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而在这样一个改朝换代已经毫无悬念的局面之下,曹操终其一生,虽三分天下有其二,却始终保留了他汉臣的名分,如此气魄,岂是奸臣二字所能涵盖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lishigushi/11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