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阿斗扶得起来,结果会怎么样?你或许想不到

刘禅的小名叫阿斗,千百年来,“扶不起的阿斗”成了懦弱的代名词,因为他是亡国之君。而最让老百姓诟病的是,刘禅被俘后,司马昭问他想念蜀地吗?刘禅居然笑嘻嘻地说出:“此间乐,不思蜀。”就这六个字,把他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亡国,是因为蜀汉曹魏的实力悬殊太大。投降,是因为刘禅不想看到成都被屠城。

那么,刘禅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君主?

刘禅继承蜀国的君位,要从刘备的托孤说起。

夷陵之败,让桃园三结义的誓言应验,刘备要追随他的兄弟们而去了。但是,遗恨是少不了的,一统天下的夙愿终将化为泡影。他在不舍中,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也就是托孤于诸葛亮的同时,又以李严为副。李严刘璋旧部,很明显,这个人事安排,是让李严牵扯诸葛亮。这招很高明,是政治权谋的最高体现。

虽然自赤壁之战后,刘备和诸葛亮的配合不那么紧密,以至于诸葛亮连夷陵之战都没参与,但是,诸葛亮的人品、能力和忠诚,刘备是绝对信任的。更重要的一点,“诸葛一生唯谨慎”,托孤于诸葛亮,刘备可以非常放心地闭上眼。当然了,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最大的理想是实现个人的价值,并没有政治野心。

对政客来说,有信任还不够,还要给信任再上把锁。刘备在弥留之际,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潜台词是,你要想皇帝的位置,随时都可以。

这话一语双关,既相信你,还得打你的脸。诸葛亮只能涕泣,还得发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老板把话说这份上,就是死,也得把你儿子照顾好。

刘备善意警告诸葛亮后,又警告李严,诸葛亮之才,十倍于朕,你自己掂量吧,希望你和大臣们能跟诸葛亮同心协力,维护好蜀汉政权。对两个人的谈话中,既表明自己最信任的人是诸葛亮,又指出李严是蜀中俊杰,对朕忠心耿耿。目的是让他们互相提防,这就是政治手段。

之后,刘备又对太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天下就交给你和丞相了,以后丞相就是你爸爸。当着众人的面,把诸葛亮抬得高高的,先占领道义的制高点。这样做,只要是重名节的人,除了鞠躬尽瘁就剩鞠躬尽瘁了,诸葛亮也就是这么干的。

刘备驾崩,刘禅继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与相父诸葛亮的关系。诸葛亮曾经称赞过刘禅,这话传到了刘备的耳朵里,刘备临终时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丞相都夸太子智慧和气量都很大,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太欣慰了。

纵观诸葛亮的品行,应该不是个拍马屁的人,由此可见,刘禅应该是个有能力的人。刘禅继位时17岁,智力应该健全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我信任你的能力,你就放手干,绝不干预你。

这是需要政治智慧的,诸葛亮大权独揽,在小皇帝跟前挑拨离间的人应该不少,他还能坚持这么做,说明他把《六韬》真的学通了。刘备曾让其学习《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左传》等书,而让诸葛亮亲自抄给他学,诸葛亮自然了解刘禅的学习情况,可见诸葛称赞刘禅不无道理。从政事的安排上看,刘禅确实是有气量的人。而就在刘禅继位的第二年,诸葛亮还说过这样的话:“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本来从托孤的安排上看,刘备的初衷是让诸葛亮辅政,但诸葛亮的做法已超出了这个范围,特别是北伐时,大军独揽在外,而在走之前还要来个《出师表》,把一个22岁的皇帝像孩子一样监管,谁能用,谁的话不能听,都指明道姓的安排好。虽然北伐期间他们之间有过不和谐的情况,但总体上刘禅还是做到以大局为重,他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在内心并不赞成北伐的情况下,还是全力支持了诸葛亮的决定。

对于北伐,诸葛亮是有苦衷的,他在《前出师表》中说“益州疲惫”,在《后出师表》中说“王业不偏安”,也就是说,北伐是不得以而为之。当时蜀汉的人口只是曹魏五分之一,占地面积和地理位置悬殊更大。这样的情况下,容不得蜀汉悄悄发展,如果两家都相安无事,曹魏的发展会更快,所以必须用战争的方式抑制曹魏发展强大。而蜀国越是弱小,越需要图强,不然很快就会坐以待毙。

还有一个原因,蜀国内部的官僚集团矛盾重重,要用战争来转移视线。诸葛亮的北伐,把目标盯在陇右,目的是让曹魏集团长途奔袭,消耗他们的国力。为此,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他也没有采纳。

但是,魏国也看透了诸葛亮的意图,给诸葛亮来了个空城计,《三国演义》的空城计是虚构的故事,真实情况是蜀汉中了曹魏的空城计。

曹魏采取空城防御,将陇右一带的人口大量迁移,只留空城,蜀军大动干戈,攻下城池,却得不到人员和粮食等后勤补给,导致蜀汉的补给线被迫拉长,致使劳民伤财,魏国没被拖垮,自己的国力倒是一落千丈。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禅依然支持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在五丈原溘然长逝,刘禅继续维持着诸葛亮生前制定的治国政策,继续使用诸葛亮提拔的人员。魏延反叛被杀后,作出了“既已名正其罪,扔念前功,赐棺椁葬之”的决定。说明刘禅有个人主见,对魏延的行为有基本的判断,这是臣子间争权的结果,对魏延的处理上,正体现了诸葛所说的“智量甚大”。

诸葛亮死后,为了改变宰相一枝独大的现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权力交又,相互牵制。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实现了皇帝集权。

诸葛亮主政11年,而诸葛亮死后,刘禅做了30年的皇帝,期间政权稳固,如果说刘禅昏庸无能的话,蜀汉政权会存活这么长时间吗?

亡国,这是“娘胎”里带来的结果,他的父亲和他的相父没有实现的愿望,他也无力回天。当曹魏兵临成都时,刘禅选择了投降,在实力的悬殊的情况下,避免了士兵的无谓伤亡,避免了老百姓的生灵涂炭。

降魏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软禁于洛阳。曹魏权臣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安排了蜀地歌舞表演,蜀汉旧臣听后伤感不已,刘禅却看得津津有味。司马昭说:“人到了这种没心没肺的地步,就是孔明再生,也保不了蜀汉。”之后问刘禅想念蜀地吗?刘禅笑答:“此间乐,不思蜀。”

典型的装傻,司马昭大笑之余,当然要怀疑他是在演戏。蜀汉旧臣郤正觉得刘禅的回答太丢人,宴席结束后对刘禅说,怎么能这样说话,您应该哭着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地,没有一天不想念,这才是一个正常人的反应。”

过了一段时间,司马昭又问刘禅想不想蜀地,刘禅马上哭着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地,我天天都想”。司马昭疑惑地问:“这怎么像郤正口气。”

刘禅故作惊讶道:“您怎么知道的?就是郤正教我的。”此言一出,哄堂大笑,从此,再也没人防范刘禅。装傻也是需要智慧的,刘禅装出了境界,谁能说这不是大智若愚。

刘禅装傻的结果是,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刘禅是三国中当皇帝时间最长的,自己不但活了下来,还熬死了司马昭,直到泰始七年才去世。

其子孙也享受到发不错的待遇,史载“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而曹、吴的后人就另当别论了。

对于刘禅,骂的人自然,儒家的观念,亡国而不殉国,这是不忠不孝。写过《陈情表》的同时代的李密却说刘禅:“可比齐桓公。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褒贬自有后人评说吧!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renwujianjie.cn/lishigushi/10232.html